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2/12极地研究科学小论文(极地研究期刊)
- 12/06极地研究文献翻译(极地科考站做哪些研究的)
- 10/22“雪龙2”号船长赵炎平:15趟南北极考察背后的
- 09/18专家汇聚极地中心共研极光物理前沿
- 09/14上海交大在“雪龙”号上开课
青藏高原研究专家、珠峰科考登山队员谈“巅峰(2)
高寒、缺氧是登山队员的最大“敌人”
羊城晚报:5月4日是本次科考登山队冲顶的日子,您所在的分队参与了哪些工作?
孙维君:我们分队于5月3日14时、20时和5月4日凌晨2时和上午8时进行了4次加密探空观测,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数据支撑。此外,团队还在珠峰进行了国产探空仪同球观测实验,实验证明国产探空仪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,具有成本低、操作简单、便携等优点,能够适用于多种气象条件下的快速气象观测和气象研究任务。
羊城晚报:为了本次科考,您和队员们做了哪些准备?
孙维君:首先身体素质要加强,来高原之前我们通过长跑和爬山等方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耐力训练,逐渐把身体机能调整到较好的状态;其次,在专业上,充分了解已发表的科研成果,反复培训机器设备的安装操作,对在基岩上如何固定自动气象站进行了改造设计。
高寒、缺氧的环境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。有时夜晚气温会下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,有一天还刮起了10级以上大风,把我们的帐篷和所有东西都掀翻了。同事们把帐篷搭起来后又会被吹倒,反反复复。为了抵御寒冷,我们睡觉时不仅要使用睡袋,还需要多盖几层衣服,同一个帐篷里的人是真的“抱团取暖”。而且因为缺氧,我们上厕所、吃饭、洗刷东西都是气喘吁吁的。
登顶背后是各类辅助人员的支撑
羊城晚报:科考攀登和普通攀登的区别在哪里?
程晓:科考攀登和普通攀登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带着科学探索的目的开展,后者主要以安全登顶并下撤为目的。科考攀登必须带上科考装备,且攀登节奏需根据科考要求来制定。
无论是米深的海沟还是海拔8848米高的珠峰,抑或是南北极,都是地球上环境极端恶劣的地区,难以抵达和驻留,缺乏观测和探测。要认识地球,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高海冰的环境演变和变化规律,必须开展这类考察。之前,由于我国国力和科考装备的局限,对珠峰的科学考察规模较小,尤其是峰顶的考察基本以测量高度为主,沿途冰川的测量开展得更少。此次成功登顶开展探测并架设自动气象站,是我国对珠峰科考的里程碑式突破。
羊城晚报: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士有没有可能参与科考?
程晓:开展珠峰综合科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需要各类人员的参与和支持,除了科研人员外,向导、司机、厨师、医生、登山队员等各类辅助支撑人员,是整个科考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。登珠峰,站在台前的是少数几个登顶队员,幕后是包括从大本营5200米到峰顶8848米之间多个营地的支持人员。有健康的体魄,辅以专业知识的培训,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科考队的一分子,在科考中贡献力量甚至完成关键的观测操作。
编辑:邬嘉宏
来源:金羊网
【来源:金羊网】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址:
文章来源:《极地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jidiyanjiu.cn/zonghexinwen/2022/0511/4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