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2/12极地研究科学小论文(极地研究期刊)
- 12/06极地研究文献翻译(极地科考站做哪些研究的)
- 10/22“雪龙2”号船长赵炎平:15趟南北极考察背后的
- 09/18专家汇聚极地中心共研极光物理前沿
- 09/14上海交大在“雪龙”号上开课
奏响极地科考的青春之歌(青春派·青春奋进新时
在“雪龙2”号船上执行科考任务的罗光富。
程皝在“雪龙”号船的机舱里对主机喷油器进行测试。
“雪龙2”号船首航南极的景象。
唐兴文在“雪龙2”号船上进行投光灯维护保养。
陈冬林与在中山站附近的“雪龙”号船合影。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“雪龙”系列科考船的甲板,科考队员已经行动起来。陈冬林来到驾驶室,接替上一位值班驾驶员,继续向南极进发;程皝从昨夜的轮机岗位下来,接着去巡检船尾的吊舱;唐兴文精神抖擞,开启了一天的电气系统检查;罗光富带着队友组装生物拖网、检查科考设备的连接情况,准备到站作业……
由“雪龙”号船和“雪龙2”号船组成的我国“雪龙”系列极地科考船上,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。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,“雪龙”号船的船员青年占比达到了84%,大副、大管轮、实验室主任等重要岗位均由35岁以下的青年担任。我国南极科考的每一分成绩,都离不开这些年轻人默默付出。让我们跟随科考船上的年轻人,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感悟。
见习轮机长程皝——
给科考船做体检的“机器医生”
“小时候我想成为一名医生,没想到现在却给机器看病。”科考船轮机部的程皝笑着说,自己也算“梦想成真”了。
“机器医生”是科考船轮机部队员的别称。整艘船能够动起来,船上的人得以正常生活,全依赖于各种设备。除了制冷装置、海水淡化装置、照明系统等这些为队员服务的生活设施,更重要的是主发动机、发电机、锅炉等负责船舶动力的装置。这些都靠轮机人员日夜值守、定期保养。
从实习生做起,程皝用10年的时间先后升任三管轮、二管轮、大管轮,目前已通过无限航区一等轮机长适任考试,成为一名见习轮机长。35岁的他总共去过9次南极。
轮机岗位,需要严慎细实。当全船其他人都在睡觉的时候,驾驶员和轮机员带着水手、机工,担负着瞭望、巡视设备的职责。程皝当值时,会仔细查看船舱里各项机器的运转情况,有时给主机做“心电图”,有时给吊舱“把把脉”。“‘上医治未病',我觉得一名优秀的轮机员不仅要能解决故障,更要防范故障发生。”程皝要求自己,以不停船检修为荣,以不耽搁航行一分钟为荣。
去过南极的科考队员,都会对时间有特别的感受。在海上生活时,程皝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。可一旦进入回家倒计时100天,程皝又觉得时间过得飞快,开始舍不得队友。出海时间长,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。“幸运的是,父母都很体谅我的工作,希望我成长成才,为祖国的科考事业添砖加瓦。”程皝说。
作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团委副书记,程皝还热衷于在航海旅程中组织活动。“年轻人的加入让极地科考队气氛轻松活跃很多,85后、90后个个多才多艺,船上文娱活动丰富多彩,时常充满了欢声笑语。”程皝自己也热衷于摄像摄影,他还开办了微信公众号,“我希望能够记录下航海生活最真实的面貌,让更多人走近航海、亲近极地、关心海洋。”
大洋队队长罗光富——
科考船上的每分钟都很宝贵
每次南极科考完回到国内后,罗光富时常会想起航次中那群可爱、有趣的队友。每当老队友相见,仿佛又瞬间回到了狂风呼啸、雪花横飞的南极海洋。罗光富参加了5次南极考察,2021年32岁的他第三次担任中国南极科考队大洋队队长,带领团队开展南极科考的海洋调查。
学生时代,海洋科学专业出身的罗光富也常常出海采样。“学校当时没有属于自己的科考船,只能租用渔船作业,小船经不住大风大浪,非常摇晃。”罗光富说,那时候他的心愿就是能乘坐大一点的科考船去采样。毕业那年,罗光富如愿以偿跟随“雪龙”号踏上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南极之行。不知不觉,他已经在南极海洋调查岗位上工作了7年多。
从“雪龙2”号船起航的那一刻起,罗光富和大洋队队友就投入了有序、紧张的海洋调查工作,调查内容涵盖物理海洋、海洋化学、海洋生物、海洋地质、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。
每天,队员们需要把重力柱下放海底,采集沉积物样品,分析地球十万、百万年以来的演变;用拖网采集海洋生物,开展物种鉴定,服务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……先做什么项目,后下什么设备,协调哪些系统支撑,都需要队长罗光富把握科考节奏、统筹任务分工。“科考船航行任务重、行程紧,要赶南极适宜科考的季节窗口,每分钟都很宝贵。”罗光富说。
文章来源:《极地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jidiyanjiu.cn/zonghexinwen/2022/0117/4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