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介绍
期刊导读
- 12/12极地研究科学小论文(极地研究期刊)
- 12/06极地研究文献翻译(极地科考站做哪些研究的)
- 10/22“雪龙2”号船长赵炎平:15趟南北极考察背后的
- 09/18专家汇聚极地中心共研极光物理前沿
- 09/14上海交大在“雪龙”号上开课
奏响极地科考的青春之歌(青春派·青春奋进新时(2)
5次南极之旅对于罗光富来说,意义各有不同:2014年,他第一次随“雪龙”号船出海,南极瑰丽壮美的奇景深深镌刻于心中;2016年,第二次参加南极考察,他见到冰川、企鹅觉得习以为常,注意力全放在提高采样质量、解读数据意义上;2017年至2021年,他又先后3次参加南极考察,由一名老队员成长为大洋队队长,不仅要完成好自己的科考任务,更重要的是带领40多名大洋队队员一起高质量完成年度科考计划。
罗光富倍感自豪地说:“以前我们在海里采完样,只能带回陆地上分析。现在从海上采样后,第一时间就能拿到科考船上宽敞先进的实验室里进行预处理,数据都是‘热腾腾'的!”在他眼里,科考船上的年轻人就像一股清新的风,为科考队伍注入了生机活力,“年轻人的知识储备新,常常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决方案。年轻人活泼、有激情,大家一起唱歌、玩耍,船上的日子就没那么难熬了!”
见习大副陈冬林——
心愿是把大家安安全全带到目的地
在“雪龙”号船上,陈冬林最喜欢的地方是驾驶室。不仅因为这是他的办公地点,还因为透过那一圈360度的大舷窗,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。
在驶向南极的路途中,他见过天高云阔、水光潋滟,也看到过浓雾四起、浪花飞腾。但无论如何,这位年轻的科考船驾驶员总是瞄准方向,所向披靡、一往无前。
极地科考船通常包含三个部门:甲板、轮机和实验室。其中,由船长、大副、二副、三副等组成的驾驶员团队,担负着极地科考全程的航海驾驶任务。从一名普通水手做起,到成为我国第三十八次南极科考队“雪龙2”号船的见习大副,34岁的陈冬林经过近十年的海上历练,已成长为一名更加成熟可靠的驾驶员。
“科考船一般都具有自动驾驶功能,出发前我们都规划好了航线,开启‘航迹舵'模式后,船舶就会沿着既定航线自动航行。但航程关键航行节点,都离不开驾驶员的细心核查与严密监控。”陈冬林说,风平浪静时也许谁开都一样,但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就特别考验驾驶员的经验和水平,容不得一丝大意。
西风带是南极航路上的最大拦路虎。这条气象带变幻莫测、险象环生。风高浪急时,船体倾斜的单边摇度甚至达到25度,大部分人会因为船体的剧烈晃动而晕船呕吐。
进入西风带的那一刻,陈冬林也变得高度紧张。轮到当值,他会密切观察船头和海浪的夹角,最大程度避开正面冲击,尽量保证船体的平稳。“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,要把大家安安全全带到目的地。”陈冬林说,几年跑下来越来越有经验,也更有信心了。
航海的挑战就像海里的朵朵浪花,层出不穷。“雪龙”号穿越西风带后10天左右,科考队就会抵达南极海域。陈冬林无心留恋美景,眼睛迅速开启识别和搜索模式,努力分辨哪些是新鲜冰,哪些是陈年老冰。当科考船实在无法在冰中行进时,陈冬林就要开动脑筋“破冰”。在驾驶员的操作下,“雪龙2”号船船头“冰刀”样的破冰龙骨压向厚厚的浮冰,依靠船舶自重及惯性冲撞破冰,船尾装备了两台可360度旋转、强大功率的全回转吊舱式螺旋桨,可打碎并掏空浮冰。
休息时,除了打游戏、看电影,陈冬林还喜欢摆弄一些最新的航海电子产品和智能设备,期望着未来能有更多科技元素赋能传统的航海驾驶。
电气工程师唐兴文——
这条船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
第一次跟随科考船驶入南极海域,看到眼前的景象时,唐兴文震撼得说不出话来。“你知道吗?真的太美太纯净了!找不到最恰当的语言去形容。”
这位1995年出生的科考队员认真地解释着初见南极的震撼。尽管才27岁,他却已经4次抵达南极,此时正在第四次奔赴南极的路上。
唐兴文是“雪龙2”号船上的一名电气工程师,他熟悉科考船的“筋骨”“血液”,无论是科考船上的电力推进装置、通信导航平台还是甲板科考系统支撑设备,任何机器电气系统出了问题,大家都知道找小唐和他的同伴们。
早在“雪龙2”号船还在江南造船厂里努力“生长”时,唐兴文就钻进船“肚子”里了,一待就是10个月。他负责参与监督船的建造进度、电气线路的铺设规范等。彼时封闭的厂房和船舱里酷热难当,作业需佩戴防尘面罩,待一小会儿就会大汗淋漓,一天得换三套工作服。等从船“肚子”里爬出来,真正坐上这条船奔赴南极时,唐兴文感到很欣慰,“这条船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!”
从2019年7月登船至今,除了短暂下船调休,他在“雪龙2”号船上已经住了700多天。
文章来源:《极地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jidiyanjiu.cn/zonghexinwen/2022/0117/430.html